在我的記憶里,拓土坯是農村最不像農事的活了。田里泥巴經過一番操作之后,放在木模里,做成一個個土坯子,脫開,曬干,修整,就是那時砌墻要的土坯。
立秋過后,江淮地區是雨水很少的季節。田地的農活都還在忙著,父母開始謀劃增蓋房子,正好趁這時候雨水少,一連大晴天,趕緊準備拓土坯。
一般是在午后,父親順著不經常走人的田埂,將稻田埂邊上的泥土雙手挖出,然后一堆一堆地堆在田埂上瀝水,這些泥巴粘性強,質地緊密,不癱軟,沒有疙瘩,正是做土坯的好材料。
拓土坯一般是午后的事,我帶上一個木質土坯模,一個草把刷子,到父親安排好的田埂上開始拓土坯。土坯模子有薄和厚兩種,蓋房子大多用厚的。土坯模子先刷上稻田里的泥漿水,然后在田埂上擺好,雙手摳一捧泥,摜到模子里,使勁捶打,再抹平,脫下模子,一塊土坯就完成了,它長方體,約為250*130*80mm,工工整整。模子再涂上水,等間距擺好,泥摜下去,捶打,抹平,拔出模子,又一塊完成。
午后干活額頭上始終流著汗,臉上冒著熱氣,濺了泥水,斑斑點點。經常蚊蟲在露出的皮膚上叮咬也就顧不上了。傍晚,一排排土坯已整齊躺在田埂上,準備迎接太陽溫暖的照曬。一般情況下必須將昨天父親挖出的泥土全部拓完,否則再過一天泥土就太硬就不好拓了。等全部完工了,拎上工具然后去村前水塘里洗洗干凈,回家。
土坯拓好了,輪到弟弟們上場。那得看守一兩天,土坯干透之前,防止阿貓阿狗走過,還怕牛啊豬啊肆意踐踏。當然,遠離村莊的田埂上,這些動物出現的較少。兩三天太陽,土坯子仿佛吸收了能量,硬了起來,我們要再把土坯一個個扳起90度,側立起來,讓太陽曬到土坯的背面,接著曬個把太陽,就要用鏟刀把土坯邊邊角角修整齊了,再站立起來曬。遇陰天或要下雨,全家緊急齊上把土坯碼起來,蓋上塑料皮或稻草防止淋雨,這樣田埂上有時便出現一堵堵矮墻。待土坯全部干透了,我們又一擔一擔挑回家碼起來。一塊土坯大約有七八斤重。記得我十三歲那年,一個秋天我一人拓了一萬多塊土坯,足夠蓋四間房了。
后來不知什么原因,我家房子沒有蓋起來,土坯就大部分借給別人家了。后來土坯就壘成墻了,一塊塊壘起來,壘成一個個土房子,壘成一個個家。多少年后填報志愿,看到土木專業,總認為和拓土坯差不多。上高中時候,許多人家開始買了窰燒的磚了,砌墻時掛面,里面還是土坯,比土墻好看些,顯得富足了。再后來砌墻全是燒結磚墻,沒有人家拓土坯了。后來父母在我參加高考那年終于蓋好了四間磚墻大瓦房。
土房子留在記憶里,記憶里少年時候有幾件事與土坯有關。春天油菜花開,村子里彌漫著花香。蜜蜂也多起來,嗡嗡在房前屋后飛舞著,仿佛村里就是熱鬧的街道。不知道啥時候蜜蜂在土墻上掘了一個個像耳朵一樣的孔洞,然后鉆進去,像蜂巢。我們用牙簽一樣的草棒把蜜蜂掏出來,裝在瓶子里,炫耀看誰掏得多,摘些油菜花放在瓶里喂養。那時候快樂是簡單幼稚的。當然也有糟事,就是把牛屎團成一個圓球,貼到土墻上,按壓成圓圓的粑粑。曬干以后扳下來作為冬天烤火的燃料,土墻上留下一個個圓形圖案,像掛在墻上的靶心圓。最讓我們瘋狂的游戲就是每個人放一分錢硬幣碼在土坯上,然后站一丈之外用“大清光緒”字樣的銅錢瞄準,撂上去把錢砸下來,那錢就是誰的了。應該是少年賭博吧,不過那種賭博游戲充滿刺激,充滿歡樂。
一晃幾十年過去了,老家村子一些土房子早沒人住,一些房子屋蓋早倒下了,留下一段土墻兀自立在風雨中。很少的土房子佝僂著,依偎在樓房邊上,仿佛在低聲喃語??吹剿?,拓土坯的情景歷歷在目;看到她,少年的快樂在心中萌發;看到她,感覺一種溫暖,讓人感慨萬千,那個時代再也不會重來。